在这一年的疫情中,整个市场状况仍处于不确定的阶段,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看,都在加快灵活就业市场的规模发展。在疫情爆发期间,其所在公司的线下业务受阻,其中,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感受更为明显,占74.2%;超过四成的受访者称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。另外一些受访者称,公司也出现了产品和技术问题。
据调查显示,近90%的“70后”,80%以上的“80后”和50%以上的“90后”都感到“中年危机”。而一些企业的裁员也让大量的“中间阶层”进入了“找工作大军”。弹性就业的出现,帮助企业和工作场所的人们摆脱了这次危机。弹性就业”已开始向一些中高端技术和功能岗位“渗透”。
例如:系统工程师、IT员工、财务、人力资源、法务等——这些“白领”依靠自己的知识、技能、经验,通过灵活用工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;对于企业来说,降低了部分用工成本,降低了用工风险——使“白领”成为灵活用工的一大趋势。
弹性就业有别于传统的规定全职就业,个体不与企业及其相关组织建立雇佣关系,而是由组织与个人直接建立协作关系。坚持风险共担,利益共享的原则;具有时间灵活,雇佣形式灵活,服务方式灵活,雇用方式灵活等特点。
随着新兴经济服务业的发展,灵活就业人员的市场接受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,整个行业都迎来了一个成长的时机。就市场格局而言,整体呈现分散化态势,玩家众多,鱼龙混杂,这是共享经济和众包模式的弊端所在,需要多方努力加以改善,行业普遍面临着毛利低、盈利难的生存状态,市场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野蛮生长阶段。当前,零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价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良好的社会责任激励,可以推动灵活用工经济的发展,解决中国社会的就业难题。
在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变革,灵活就业成为更加主流的就业模式,这并非是不可预见的。人们的工作完全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,越来越多的工作仅仅依靠一部联网手机或电脑来完成,8小时的严格打卡工作摆在眼前,被打破也是迟早的事情。”弹性就业”自然在人才市场上渐渐火了起来。
现代青年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,渴望从固定的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,就业主体的年轻化打破了人力资源的一贯稳定格局。在灵活就业模式下,企业和个体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,个体的报酬可以根据经营所得来征税,只要能够保证灵活就业的真实性,这种模式就可以被认可。